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行业聚焦  > 正文

投资30亿、跳票11年,《封神》真的会封神吗?

日期:2023-07-04 11:37:27 来源:后浪电影

每年年初,各家电影公众号都会盘点一年里值得期待的电影名单。

最近这几年,有一部电影总是出现在榜单上,这就是乌尔善导演的《封神》三部曲。

连年上榜的原因,自然是连年跳票。


(资料图片)

都说十年磨一剑,结果这部《封神》从立项上映,足足等了十一年。

可如今的电影市场,和当年影片立项的时候相比,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换个问法就是:如今的电影市场,还装得下乌尔善的封神野心吗?

超级IP

POST WAVE FILM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从文学性的角度讲,《封神演义》根本排不上号。

但是从商业开发角度来讲,《封神演义》却又是巨大的宝藏,说它是中国影视创作头号IP都不为过。

近些年,有太多人想要从这个金矿里淘出一桶金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追光动画和彩条屋两家动画公司分别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封神宇宙”。其中《哪吒之魔童降世》刷新中国动画片影史票房记录。

香港电影大佬向华强为了捧儿子,怒砸五亿重金打造的《封神传奇》,结果票房扑街,只有两亿出头。

为什么大家这么热爱《封神演义》?因为这部小说打造了一个绝妙的框架,而框架里却没有填充进去精美的内容。于是这一张白纸便好做最美的图画。

《封神演义》的故事粗疏,和作者的水平以及作品的创作初衷有关。甚至可以说,创作《封神演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讲好一个故事,而是为了构建推广一个体系——道教神话谱系。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因其中国本土文化所不具备的系统性和思辨性,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极大挑战。

佛教用系统性挑战了一盘散沙的道教文化,用思辨性挑战了缺乏逻辑的儒家文化。

为了与佛教争夺受众,中国本土文化就必须自我革新。宋明理学就是儒家思想在思辨性上的一次升级改造。这也是为什么朱熹被尊为圣人的原因,因为他有重塑儒家文化之功。

而道教则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和神话人物,形成一个道教神话谱系。《封神演义》便是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产物,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故事向民间传播这套神话谱系。

老百姓们看了封神榜的故事,发现原来我们家乡信奉的神仙都大有来头,而且各地的神仙彼此都有关联,这不就增强了本土宗教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了吗?

所以《封神演义》的创作初衷,具有极强的宗教目的,从一开始谱系的构建要高于内容的表达。而这反倒为后来者提供了再创作的空间。

明清神魔小说研究者李天飞在谈到《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区别时讲:

“《西游记》是取经故事的集大成,整个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后来人想再创作,只能从内部去生发,这是一个终点。”

“但是《封神演义》是一个起点,《封神演义》直接构造了阐教、截教的体系,搭建出一个框架,后来人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地扩展。虽然作者驾驭这个故事的力度不够,但是他的构思留给后来人极大的想象空间。”

导演的野心

POST WAVE FILM

从一开始,乌尔善的《封神》系列,对标的就是《指环王》,他反复强调自己拍摄的不是什么奇幻片,而是中国神话史诗。

如今大片拍摄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先拍一部试水,效果好了再拍续集,像《阿凡达》《侏罗纪世界》都是这种类型。还有一种就是一次性拍完,典型代表就是《指环王》。

后面一种拍摄方式显然风险更高,但是成本会控制得更好。比如一次性与演员签订合约,就可以避免演员的薪酬随着票房水涨船高。

当然这样做会带来另一个结果,那就是很难请到当红明星。毕竟这种超长的制作周期会让当红演员失去很多别的机会。

乌尔善就选择了《指环王》的拍摄方案。这也符合他慢工出细活的风格。

乌尔善很反感一些所谓大制作的操作模式——大题材、大明星、大制作、大营销。在乌尔善看来,如果没有一个真正打动人的故事,那么这些所谓的“大”都是空中楼阁。

他舍弃了大明星和大营销,把所有的钱都砸在了大题材和大制作上面。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乌尔善甚至拿出很长的周期去做演员的海选和培训。乌尔善认为只有新人才能够配合剧组完成这些训练。

除了表演之外,演员们还要学习古代君子的诗、书、礼、乐,要精通骑马、射箭、兵器格斗,甚至要学会驾驭马车。

而且在影片拍摄期间,演员不允许跨戏,不允许经纪人因为安排商务活动向剧组请假。

当然,如果明星能接受这些条件乌尔善也不会拒绝。但看如今的阵容,除了身兼制片人的黄渤,显然没有太多大明星加盟这部影片。

乌尔善训练演员的方式很容易让人想起83版《红楼梦》,曾经花费一年时间培训演员。

这让乌尔善的创作方式颇有些古典主义复兴的意味。

然而在电影拍摄周期越来越快的当下,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创作模式承担了很大的风险。

故事决定成败

POST WAVE FILM

梳理时间表,《封神》三部曲在2020年就已经拍摄完成,2021年,乌尔善在新浪潮论坛中国视效大片进击之路中高调宣布第一部在2021年暑期档上映。

结果直到2023年暑期档,我们才将看到这部电影。

影片上映一拖再拖,恐怕和疫情脱不开关系。因为疫情的缘故,中国电影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如果在这个期间推向市场,这部投资30亿的大片注定无法收回成本。

根据电影的成本收益核算,《封神》要想盈利,三部电影加起来的票房要超过90亿才行。而在这两年的电影市场,票房超过30亿的影片一只手就数得过来。投资方不敢冒险。

然而一拖再拖的结果,就是市场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市场。观众的口味在变,娱乐的潮流在变。

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在院线上看到所谓的中国古装大片了。而即使是像漫威那样拥有雄厚观众基础的系列电影,如今在中国院线也是发一部扑一部。

所以观众为什么要观看一部拖了这么久还没上映、题材也不算新鲜、还由一群年轻演员挑大梁的电影呢?

要想打动观众,导演就必须在精美的包装里面,放置一个能够打动人的故事。而打动人的关键,这在于拥有一个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精神内核。

很多票房黑马就赢在了这一点上。作家梁宁曾经总结说:电影《战狼》和《李焕英》之所以获得超高票房,就因为一个是讲忠,一个是讲孝,调动了最广大的集体情绪。

在这一点上,好莱坞早已驾轻就熟,几乎每一部好莱坞电影的精神内核,都是美国那几个主流价值观的排列组合:寻找自我、英雄主义、亲情与友情的和解。

你会发现,很多好莱坞很多超英奇幻电影说白了就是家庭片。让漫威缓过气来的《银河护卫队3》以及让DC触底反弹的《闪电侠》,它们能够赢得观众的原因就在于电影里的亲情浓度够高。

还有那位被影迷嘲笑为“家人侠”的文·迪塞尔,不管别人怎么揶揄,但他就是紧紧抓住家庭这个精神内核,咬定青山不放松。

而中国的商业电影,还处于摸索期。用作家贾行家的话说:“我们今天有价值原则,但是这些大原则还没有经过商业叙事的打磨,成为成熟的故事套路。”

没有成熟套路的结果,就是观众观影像是开盲盒,不确定能看到什么。或许像《哪吒之魔童降世》那样,用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赢得难以置信的票房。或许像《新神榜·杨戬》那样,画面美轮美奂,故事一塌糊涂。

而乌尔善的这版《封神》能带给我们什么,目前只能从预告片里寻找端倪。

然而这部预告片,却让我看了个寂寞。我既没有从中看到导演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核,也没有看到让我感到震撼的视听效果。

刘德华曾经说过,再烂的电影都有一个好看的预告片。如果这个观点成立,《封神》的市场前景令人担忧。

不过乌尔善显然对自己的电影很有信心,他选择了竞争激烈的暑期档,打算与沈腾和汤姆·克鲁斯正面硬刚。

很难讲《封神》会不会在这样的市场中分走30亿,但乌尔善已经别无选择:“对暑期档除了抱有希望,也不能抱有别的什么了,我已经坚持 9 年了,我这个真的没有退路了,必须胜利。”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