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行业聚焦  > 正文

偷窥 + 恋童癖,他怎么还有人洗白

日期:2023-02-20 12:16:32 来源:独立鱼电影

几天前,网上又曝出一条阴间新闻——


(相关资料图)

高中女生称,继父在其房间装摄像头。

原视频中,女孩情绪激动地质问门外的生母。

为什么明知继父装了摄像头,却仍然选择包庇继父

别说是继父了,就算是亲生父亲,在女孩房间安装摄像头,都是一种违法行为

而在这个事件中,无论继父的偷窥还是生母的包庇,都让人感到震惊。

好在,这个女孩尚且懂得自我保护。

据网友了解,女孩现已住进姥姥家。

并且,相关部门也已经介入。

偷窥、恋童、别有用心的继父,让人无比恶心。

包庇、纵容他的生母,更引发了许多争议。

借着这个新闻,鱼叔今天想要回顾一部关于恋童继父的禁忌老片。

六十年前,这部电影所引发的争议,现在依然不能被忽视——

《洛丽塔》

一座天空充满地狱之火的颜色的天堂

1955年,一位俄罗斯作家发布了一本惊骇世俗的小说。

作者以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对12岁少女洛丽塔近乎病态的迷恋

作家名为纳博科夫,小说则是众所周知的争议名著《洛丽塔》

最初,这本书的原稿被无数美国出版社退稿,因为没人敢出版这部超越伦理道德的作品。

几番周折之下,《洛丽塔》被一家巴黎出版社看中。

随着书籍出版,果然引来大量争议,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多个国家遭禁

被禁的原因,除了对情色的书写,最重要的一条在于将恋童犯变态心理的展示

对于大众而言,这样的文学等同于罪恶的帮凶

与之相反,另一部分人对这部作品赞赏有加。

美国《名利场》杂志评价它是「本世纪唯一的爱情故事」

这也就留下了至今仍未得到解答的谜题——

《洛丽塔》讲述的究竟是爱情还是恋童癖的犯罪实录?

这部小说,先后两次被搬上银幕。

离我们较近的一次,是在1997年。

由情色片大师阿德里安·莱恩执导,性感男神杰瑞米·艾恩斯主演。

另一版,则拍摄于久远的1962年,出自「电影之神」库布里克之手。

由于年代限制,当时的电影别说激情戏,连亲吻镜头都不可以有。

作为最爱挑战禁忌的库布里克,究竟如何还原这个备受争议的故事呢?

年轻时的库布里克

库布里克很早就对这部小说产生兴趣。

为了将其改编成电影,他花了150万美元买下版权,并试图说服作者本人亲自撰写剧本。

但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之下,想把这本书改编成电影仍然很困难。

20世纪50年代,正是好莱坞电影检查法《海斯法典》执行的高峰期。

禁止电影出现露骨的性内容。

不得以任何方式提倡「糟糕的价值观」或「堕落」。

单单这两条,《洛丽塔》根本就不可能有影视改编的机会。

为了顺利改编,库布里克在征得纳博科夫的同意后,将洛丽塔的年龄从12岁的幼女,改成15岁的青春期少女。

不仅如此,电影中也没有一个与「性」相关的镜头

1962年,首版《洛丽塔》在美国上映。

电影宣传照上用很大的字体写着「他们是怎么把《洛丽塔》拍成电影的?」。

极具争议的原著,使得票房收入远超片方预计的数量,很快就飙到了900万美元

要知道,当时美国一张电影票价仅售0.69美元

这样的票房成绩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奇迹。

与此同时,电影的编剧、原作作者纳博科夫也荣获当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提名。

在接受《花花公子》采访时,纳博科夫对库布里克赞赏有加——

我认为这部电影绝对是一流的,四位主要演员都当得起最高的赞誉。

然而,后来纳博科夫似乎从影片风靡的热情中清醒过来,亦或是看到书迷对影片的评价。

他在接受第二次采访时,话锋渐渐有些变动——

就电影而言,我很崇拜《洛丽塔》这部片子

但很遗憾他们没有给我机会参与制作

喜欢我的小说的人说影片不太完整

电影上映四年之后,纳博科夫的话头更是直接调转,明显表现出对改编电影的不满——

我不愿说库布里克的电影平庸

就电影而言,他是一流的,但那不是我写的东西

我从来没有想明白过他为什么不按我的指示

不照我梦想的那样去做

纳博科夫之所以不断改变对影片的评价,他心中的郁结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虽然库布里克承诺让纳博科夫做编剧,但就后来出版的电影剧本来看,库布里克对剧本的修改相当之大。

不难想象,在电影《洛丽塔》的创作过程中,两人之间应该进行过持久的拉锯战。

对继父和女儿的关系评判,本就处于模糊的领域,创作者的立场在评判中占据主导地位。

对作品观察视角不同,立场必定会产生变化。

纳博科夫的文字对亨伯特的心理动机进行细致描画,本身是就在加剧立场的模糊性

到了库布里克手中,他则是努力用中立的态度去对待《洛丽塔》,电影也因此则呈现出一种失衡的、不可预期的状态。

两人的立场的偏差,是导致库布里克和纳博科夫之间的矛盾的关键。

作为「燃烧着地狱之火的天堂」,争议就是《洛丽塔》的天然属性。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

库布里克对待《洛丽塔》的态度,更像一个冷峻的旁观者。

97版的电影虽然质量不俗,但过于唯美和浪漫化的叙事,会给不少观众产生一种误会——

认为《洛丽塔》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原本充斥着扭曲心理的情感,在电影的美化下,逐渐变得合理。

两情相悦的感情为什么要遭受道德束缚,也成为了观众为亨伯特辩白的重要论据。

然而,库布里克拍摄的《洛丽塔》却将亨伯特的假面撕碎,在主题上强化亨伯特对洛丽塔毫不压抑的欲念

阳光下身着泳衣的少女。

从见到洛丽塔的第一面,亨伯特就失了魂魄。

他将自己的邪念,用充满诗意的文字记录在日记中。

自此,也将洛丽塔囚禁于自己身边。

欲念点燃的第一把火,欺骗感情。

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对亨伯特渐渐生出爱意,威胁他如果不和自己结婚,那就请搬离自己家。

这也就意味着,亨伯特再也见不到洛丽塔

被欲念冲昏头脑的亨伯特只能答应,和洛丽塔的母亲结婚。

在库布里克的镜头下,亨伯特将婚后冷漠的态度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发生亲密关系时,他必须看着床头洛丽塔的照片才能进行下去。

直白得令人作呕。

欲念点燃的第二把火,意图杀妻。

妻子渐渐察觉亨伯特对自己的冷淡。

两人之间也因此争执不休。

当她准备将洛丽塔送去寄宿学校时,亨伯特情绪崩溃。

甚至想趁妻子洗澡,将其谋杀。

在他看来,只需将此假装成新婚夫妻的玩笑,而自己救援不及时。

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犯罪。

欲念点燃的第三把火,控制洛丽塔。

妻子车祸去世后,亨伯特带着洛丽塔来到任职的学校。

禁止洛丽塔和其他男性社交。

当看到洛丽塔和别的男生出演话剧表演,并获得观众赞誉时,亨伯特被醋意冲昏了头脑。

他无法接受洛丽塔和除他以外的男人产生联结。

即便洛丽塔会因为自己的控制欲而恨自己。

并决定再次带着洛丽塔去汽车旅行。

欲念点燃的第四把火,谋杀。

后来,洛丽塔失踪了。

带走她的人是剧作家,奎特利。

这个人比亨伯特还要变态、肮脏。

洛丽塔消失了三年,亨伯特也找了她三年。

等再次见到洛丽塔时,她已经怀孕,和一个年轻的小伙结婚同居。

亨伯特得知了她失踪的缘由,并且确定了洛丽塔不会再回到自己身边之后。

于是,万念俱灰的他前往豪宅,打算杀死奎特利。

这段谋杀戏,被库布里克放置在了影片开头,也就此奠定下了全片的基调。

奎特利代表的是一种极恶的力量,一种始终贯穿在亨伯特心中的魔障。

在他午夜梦回之时,也要与之斗个你死我活的梦魇。

他是亨伯特嫉妒和占有欲的集合体。

借助《洛丽塔》原著正文的第一句话——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

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

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

洛-丽-塔。

如果说97版本的电影着重展现「生命之光」和「我的灵魂」那一面。

那库布里克的版本,则是用理性的表达,犀利地呈现出「欲念之火」和「我的罪恶」。

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

纵然库布里克尝试理性对待,但仍有局限性存在。

无论电影还是原作,都不可避免地选择从亨伯特视角展开故事

在过多加害者自我辩解和洗白的作用下,事件本身的罪恶感被削弱。

反而包裹上了一层以愧疚感为名的虚假外衣,以此掩盖他对未成年少女肮脏的迷恋。

《神奇队长》里一段对《洛丽塔》的评价

纳博科夫曾公开表示过,他笔下的亨伯特对自己的不道德心知肚明

在无法控制对洛丽塔渴望的情况下,他很在意公众道德对自己的评价。

正是亨伯特身上这种矛盾感,被库布里克所关注。

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将这种由矛盾感外化。

当亨伯特载着洛丽塔旅行时,他举手投足之间,都呈现出一种焦虑状态。

两人第一次入住酒店,他反复强调自己和洛丽塔的父女关系。

并表示妻子晚点会来酒店。

奎特利假扮心理医生找上门,亨伯特表现得局促不安。

不断制止对方谈论和性相关的话题。

之所以选择放弃安稳的学校生活,也是因为邻居称有人怀疑亨伯特和洛丽塔的关系。不同于第一次旅行,察觉自己被其他人跟踪的亨伯特恐惧值达到顶峰。

愧疚感的趋势下,他始终担心自己和洛丽塔的关心被警察发现。

即便如此,他依然无法搁置对洛丽塔的迷恋。

在情节之外,库布里克选择很巧妙的叙事手法,使得观众始终站在亨伯特的思维中对待整个事件。

仔细看的话,洛丽塔在电影中几乎没有表达自己对这段情感表态的场景

她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与此同时,自从母亲去世后,洛丽塔的活动空间,也仅仅局限于车里和房间中。

哪怕洛丽塔离开亨伯特一秒,也会立刻被亨伯特抓回身边。

观众很容易被亨伯特所谓的「爱」洗脑。

甚至可能会有人同情亨伯特,认为他不过是受爱欲蛊惑的可怜人。

还是最初的问题——

《洛丽塔》究竟是爱情故事还是恋童癖犯罪?

其实,作品本身已经给出答案。

只是在其精美的包装之下,观众选择性对此视而不见罢了。

亨伯特再怎么用纯情的「爱」包装,用可怜巴巴的模样为自己博得同情,都无法掩盖其极端个人主义的虚伪和丑陋。

而更为重要的是,女孩的状态才更需要被关注。

消失几年之后,洛丽塔写信向亨伯特求助。

她对亨伯特的称呼是爸爸,并要求他不要再提及往事。

在亨伯特拿钱要挟洛丽塔,坦白当年带走她的人是谁之后。

洛丽塔如此回答——

我想他是唯一能让我为之疯狂的男人

看到洛丽塔结婚后,亨伯特依然纠缠着洛丽塔,央求她离开现在的丈夫。

但洛丽塔一句话,立马点明了自己过去受到囚禁的事实。

以及,她对亨伯特一直以来的看法。

的确,很多时候看上去是洛丽塔主动诱惑亨伯特。

但这里存在两个关键问题容易被模糊。

一是,未成年人的性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育不同步,导致她们无法正确对待这个时期的性行为

所以,儿童的性同意,不能看作是有效的性同意

认可儿童的性自由,会发展成成年人对她们的剥削。

二是,洛丽塔后期的性同意,存在胁迫性

在《洛丽塔》原著中,亨伯特给洛丽塔下药,试图猥亵强奸。

并以温柔的言辞,「告知」失去母亲的洛丽塔,如果不跟自己走,就会被送去福利院。

女孩不得不满足男性的欲求,才能让自己好好活下去。

正如长大后的她,最后告诉亨伯特。

我真的很抱歉,说了那么多谎

但,我想我必须得那么做

如此一来,事实再清晰不过。

亨伯特就是恋童犯,他一直以来都在利用洛丽塔的无知和经济上的无依无靠,来实现自己控制和剥削她的身体。

这一点,毫无争议。

库布里克在开头和结尾,用了一个相同的镜头,极具象征性地揭开亨伯特所作所为的本质和后果。

奎特利在被追杀的过程中,躲到了一幅少女画像之后。

亨伯特用枪击穿了画像,射杀了奎特利。

这场谋杀,既是为了复仇,也是为了杀死自己心中的暗黑欲念。

已经付出的代价,却是一个少女的毁灭

归根结底,洛丽塔始终是恋童犯魔掌下的一个受害者

她的母亲被亨伯特欺骗,并间接性地害死。

她自己也被亨伯特和奎特利,轮番利用和剥削。

被迫辍学,受人摆布,无依无靠。

最终,流离落魄,一生被毁。

诚然,艺术作品的争议是可讨论的。

从书籍到影片,《洛丽塔》既是一部禁忌之作,也被无数人捧为经典。

但现实中的案件,却不应该有任何的含糊和摇摆。

从纳博科夫写下这个故事的原型,直到数十年后的今天,仍有数不清的「洛丽塔」们在天真无知的情况下,惨遭恋童犯之手。

对此,我们只需要谨记一点:

无论一个恋童犯多么巧舌如簧、卖惨求情,都不能为他犯下的罪行开脱。

他的深情与无奈,不过是一场猎手伪装成猎物的游戏。

全文完。

标签: 库布里克 爱情故事 生命之光

推荐